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二十章 又一个多事之秋

    小鸾对府里的事把控得很好,但是对外面的产业,只是刚刚清理完毕,还没有经营的法门。

    若只是租赁出去拿几个钱,小鸾总觉得不如意。

    皇后给奉德公府置办的产业,有不少旱涝不少的田庄,这却不好租了,最好留着自己用。然而种什么养什么,都得自己决定,小鸾现让继续种麦子,再分一些地种点棉花,一年收成打下来,仍觉得不足。

    她找巫明丽讨教经营之道,顺便想把陈娥彻底要过去。

    陈娥和小鸾很合得来,这是个非常仔细又吃苦耐劳的姑娘,在信王府有些尴尬,但是在国公府一点也不尴尬,才华也能得到更好的施展。

    巫明丽因为她爹她娘都在王府做事,故此没有打算把她往“开源节流”的方向培养,如今跟了去,也算游龙入海。

    巫明丽问过陈娥的意思,和陈式夫妻说了一嘴,陈娥就彻底转去了国公府。

    小鸾得了个陈娥已经心满意足,后来皇后点头,珍珠嬷嬷也就留在了那边,小鸾的左膀右臂都齐全了。

    其实还有个小事,本也可以和巫明丽商量的。

    但是就像巫明丽隐瞒皇后问小鸾能不能冲喜一样,小鸾也隐瞒了国公府想走读书人的路子的事儿。

    巫家书院每三年稳定地输出一批进士,不显眼,底蕴却非常深厚,比目中无人的苏家更适合柳家。

    小鸾只字不提。

    还是再等等吧,等等看这个国公府,到底值不值得那样牢地绑在巫家。

    如此过了没几天,十七皇子大婚,蜀王府前头三个怀孕的妾室生下的孩子陆续满百日,又有几个王府迎来了侧妃、孺人,乡试即将举行全城掀起新一轮的士子风潮,漠西蛮使团为了换回左贤王付出了大量的代价比如开四个关隘城市用于通商互市,比如献马献金献奴仆……

    也是这一次献马,巫明丽总算知道为什么罗镇北有那么多驮马,却没组织起一个重甲铁浮屠军来。

    漠西蛮进献的奴仆分为两种,一种是寻常奴仆,和每个王府的下人没有太大区别,另一种是高大的壮仆,据说大多是漠西蛮的王臣罪犯的亲属。

    而区分两种奴仆的区别,是骑不骑得了漠西蛮的一种高头马。

    巫明丽这才反应过来,李琚能骑驮马,是因为他人高马大,腿非常长,他的身高在京里数一数二,他都只能“正正好”骑上去,比他矮的人怎么坐稳?在马背上劈叉吗?(注1)

    所以罗琴心给的二十匹驮马,可以选出几匹最合适的给李琚当坐骑——只能是冲阵坐骑,不能机动挪转突进。剩下的驮马没有人能骑得,只能当挽马拉重物。

    这天罗琴心和巫小弟来王府暂住,原为巫小弟考举人方便,他们到晴春斋见巫明丽,巫明丽正好在看田趁月和蒋昭联合写的关于漠西蛮使团的汇总文书,边看就边问罗琴心:“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那驮马当不得坐骑,却故意不告诉我?”

    罗琴心很懵:“我也没骑过驮马,我那里知道呢?你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我爹麾下,只有十几个人能骑上驮马,铠甲冲锋,原来是这个缘故啊。”

    巫明丽略有些无语,罗琴心连这都不知道,上辈子怎么就让他去守逐日关?他总得表现得知道军事,才会被委以重任吧?

    巫明丽多问了一句“你没骑过马?我怎么听说你允文允武呢?”,罗琴心想了半日,说道:“我喜文不动武,何来‘允文允武’?我小时候身体不大好,练不动功夫。倒是我有个书童,天生高大,一把好力气,每每考较行军布阵,都叫他去。我爹都说要重用他呢!”

    巫明丽问道:“既然是你的书童,我怎么没印象?”

    罗琴心回说:“那个啊?留在镇北军了,难得有个那么高那么大,还会打仗的人,带来中原陪我消磨日子,岂不是浪费人才?”

    巫明丽皱了皱眉,详细追问了几句,总感觉哪里不对。

    她很信任自己的感觉,“感觉”往往是对外界的各种信息和线索的潜意识的汇总综合处理,既然这个说法给她的感觉不对,她就在给罗剑胆的信里提了一句。

    罗琴心还在和巫序感慨,北方每到秋中,呵气成冰,连笔墨都不好动,那墨汁儿都能冻成石块,故而读书特别难。他被送到中原时,本想继续科举,无奈半途就得了封侯,科举没戏喽,只能看老弟儿怎么考的解解馋……

    巫明丽摇摇头,科举是这样的,读书读成疯子的不在少数,不想考的被人逼着考,比如保延侯府那个张灿,想考的往往没那机会——然而若是真给机会,说不定也成了疯子。

    老弟儿这就要去考举人了,有个罗琴心插科打诨,放松放松心态,也好。

    等老弟儿考完,就给罗琴心派任务。

    巫明丽听着他们俩聊天,往下继续看漠西蛮进献的物件儿列表。

    金银珠宝并不足贵重,巫明丽主要看那些作物。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上辈子她去世前两年,江南突然爆出的一种大范围适种的油料作物就是从西域传来的。

    传进来的时候叫什么,并不可考,后来统一叫“芸薹”或者“油菜”,因为和大雍土产的菘菜、油辣菜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那种传进来的油菜,更适合榨油。

    若只是榨油,可能也没那么重要,但是它厉害在可以越冬,在南方有轮作的可能性。

    土地就在那里,一年只有三百六十天,轮作替换的合理性,比亩产还要紧。

    那个油菜据说传入中原早已超过了四十年,但是直到南方一个农政大家发现越冬法之后,才一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油料作物。

    巫明丽往单子上寻索一遍,在几种疑似芸薹的作物上打了个圈,又圈了其他几种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苜蓿,比如棉花。大雍有很多牧草场都产苜蓿,棉花也并不是罕见作物,不过既然有外来的种源,完全可以再杂育一些品种。根据农书记载,许多作物一代一代地改良、演化,都是从引进新的品系开始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赏花看的那些新奇品种。

    这些她都要了。反正别人也只会把它们当奇花异草,还不如给她研究研究。

    至于怎么要……那就得夸夸李琚这次接待使团的差事,办得不好不坏招人喜欢了。

    说办的不好是因为他让礼部下不来台,不坏是因为他让陛下很高兴。陛下要赏他,固定的东西就那样,特殊的东西是让他自己从漠西蛮进贡的里面挑。

    李琚把这事儿给了巫明丽,巫明丽早就根据田趁月、蒋昭列的清单做好了选择。口谕是上午来的,内侍被留着吃了一顿饭,晌午就带了信儿回去。

    巫明丽毫不客气,按自己的需要点了芸薹等几样,再给李琚点了一些符合他需求的奴仆,另外还要了一些珠宝,给后院的女人们分一分,还能截留一些作为信王府与外界沟通往来的礼物。

    使团到访诸事收尾中,乡试热热闹闹地开始,热热闹闹地结束,巫小弟感觉自己考得不错,于是和清芳她娘交代一声,让她帮忙带话回去,不回家了,就在信王府等着消息。

    过后不久,果然消息传回来,巫小弟中举,在前十之列,从京城及附近豫州燕州等地的四大顶级书院承包的前二十名里,杀出一条血路。

    巫明丽马上着手给巫小弟打包袱,准备送他南下游学,去江南和韩胜子汇合。

    韩胜子八月写来了最新的一封信,结合前面的几封信,可以拼出来江南的经济状况,白银、货殖、税赋、作坊……韩胜子的每一封信,都严谨扎实地写了几千字,纂起来足够出一系列专述。

    别人怎么看,巫明丽不知道,巫明丽自己看,感觉富庶流油的江南坐了个火药桶。

    足够说动皇帝陛下派人去江南暗中查访了。

    (注1:我之前也在想为什么重型驮马不能当重骑兵用,它们虽然没有机动性,当重坦用也没问题啊!直到我昨天看到科普,说马背太宽……所以我赶紧打个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