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上学读书3

    “权欲?这世上还有谁比我更贪权恋权?阿妹啊,贪权从不是坏事,衡量只在咱们拿着手中权做了什么。我们杀人夺权啦?还是仗势欺人啦?草菅人命啦?还是鱼肉乡里啦?”

    世上谁不贪权,就是最底层的一家子里,父母还要从子女身上确认自己的权威呢。

    巫明丽不屑一顾:“权在你我手上,比在他们党同伐异意气之争的人手上,要好得多了。不过你家的问题,倒不在一两个子弟,或是家塾上。我且问你,从中宫娘娘的父母辈儿算起,国公府哪一代不和清流家的小姐结缘的,有什么改变吗?说得好听,代代要读书,实际上呢?代代无人读。上下数三代,就在额外开恩科那一年,出了一个同进士。”

    于鸾问道:“姐姐说的是,我也奇怪,怎么他们家也请西席,也有家塾,也和国子监认真讨教,也作文章也作试题,为何尽是些歪才,没有一个正经出来的。”

    “因为国公府的长辈们觉着,读书就是让娃儿们在书房摇头晃脑,并不知娃儿们究竟学得如何。再有几个溺爱孩子的,那就更不得了了,面子功夫做一做,今儿手疼明儿头疼,不过背的几首诗,看的几篇文章,上不知微言大义下不知市井民情,中不知人情交际……这样的人家里,就算出了一二略有天资的孩子,不过泛泛而学,不下苦功夫,难道真能读出个成效?”

    如今之世,考科举不像往年那么简单,就算有过目成诵的天赋,不磨一磨文章的立意和笔法,成就有限得很。

    于鸾道:“果然我也不知道这些,只当读书就是背的下来,融汇贯通就好了。如此,姐姐的主意是什么?我冷眼旁观,只要能把他家读书的事情留在手里,以后不论他们如何翻腾,都逃不出我的手心。”

    “先不忙说办法,我再问你,既然咱们都知道他家的问题不在一两个塾师,而在整个环境。那么他家为什么不送孩子去书院?”

    “舍不得,嫌书院里穷酸,那几家还不叫带丫鬟,只准带一个小厮,动辄还要背戒尺。三嫂刚定亲时,大侄儿得了机会去京城的鲁东书院读书,不到一旬就被撵回来了。大侄儿也说那里不快意,别人说话,他听不懂,他说话,没人理,不知道书院的规矩,也没人教,第一天进去,叫背什么文选,背不下来,被夫子打得手掌都紫黑了……细想有些是他不好,有些是书院不好。我因多问了些,才知不止他们家,其他相似的人家也是如此,和书院两边儿互看不上。”

    “你看,一两个塾师解决不了问题,除非你们找到了一个比亲爹还认真又懂科举的好先生;而外面的书院都是那样的,就连我家哥哥弟弟,也没少被我爹打手板子罚抄书,所以他家又舍不得、看不上。我娘倒是很会因材施教,想必妹子你自己深有体会,然而谁敢请一位女子当正经八百的科举塾师?”

    小鸾表示赞同:“可知那些人没福气。姐姐说到这份儿上,我好像有些明白了。还是得做家塾,但是不止要一两个塾师,得是住在府里的西席。”

    “还可以更大胆一些。”巫明丽找齐敏要来笔墨纸,在纸上打草稿,“办个书院吧,就叫柳家书院,从你家西南边劈一个院子。要读书的人每天早起卯时点名,一日两顿连茶水宵夜都由府里送来,晚上散学时间由塾师决定,遇到那油盐不进的,就在学里睡吧。书院呢,你们只管出钱出地方,不要管山长塾师和其他任何实际的事情,都交给我爹去想。塾师夫子,由我爹派了来;课业。正好,我弟弟从江南拉拔塾师呢,有这么几个人,正要好好用一用,我们书院却少了些学生……”

    巫明丽边说,又边写下了几个夫子的名号及专长。

    小鸾歪着头看,说道:“我懂了,既然国公府的人不懂,还添乱,索性就不准他们插手学塾。若还是家塾,家塾的夫子难以越过公府的人插手学业。改成托管给书院,隔绝了他们也就好了。外面的书院,自有一派,和朝廷里也有枝节,所以咱们勋贵家的孩子融不进去。那就索性在自家弄个小书院,两全其美。”

    巫明丽勾勾写写,将草稿完成,点给小鸾:“一开始不要说从西南角劈地方。咱们先去求皇后,和皇后娘娘说了。你再和你家交代说,好不容易求皇后娘娘找的我,我去求的我家,愿意收柳家的学生,并且借文林侯的家宅读书,每年三节两寿可以回家,平时不和其他学生一处。每个学生每年附学要白银一百二十两,吃穿住行和课本笔墨另算。”

    于鸾点点头:“他们定然舍不得孩子,我就说再来求一求,变成在家读书,钱也不是交束修,而是直接给巫山长起书院之用。但是要写完功课才能回房休息。两边权衡,他们就会答应退一步。”

    “对,你再看得牢一点,仔细甄别能读书的和不能读书的,前者紧着学业,后者约束着读书明理。三年五载,举人我不敢说,秀才总能有几个——便是笨得烂泥糊不上墙,大水漫灌也该灌出来几个读书人吧?”

    巫明丽把思路写得明白,于鸾自己去琢磨、细化,要找中宫出面时再带上巫明丽也就行了。

    柳国公夫妻俩疼孙子,狠不下心,皇后能狠。往日皇后鞭长莫及,有心无力,于鸾讨情代她去管侄孙儿们,皇后应该乐于如此。

    她两个又仔细商议了一番,到日过中天摆了膳食方罢。

    里头总管抬上精致新鲜的游春小宴,小鸾的小姑子,巫明丽这边的花枝儿、灵芝、小柔也都跟了过来陪吃饭。

    她们气息不是很匀,饭量也大了些,喝水也顾不得什么小口雅品,都是端起来就一口干了。

    巫明丽没活动,只吃到六七分,便将自己跟前几碗菜点给丫头们加饭,洗了手,问花枝儿小柔她们:“好玩儿么?”

    “好玩。我还在家时都不得如此活份呢。娘娘,下次是什么时候?”花枝儿脸上红红的,是活动和日晒过后健康的红色。

    花枝儿家原卖菜为生,春天是最忙的时候,花枝儿从会走路起就要帮家里干活儿,哪有时间游春赏春。

    灵芝倒是赏过,但是她小时候看不见枝头花色,夹在游春的人里,尽看游人的裙子裤子了。

    灵芝含蓄地说道:“听说城西有一处木香园也好,据说开的是红花。会像玫瑰一样又红又香吗?”

    巫明丽今天心情好,不想和灵芝太纠缠:“去看看就知道了。那就咱们四月里去城西转转。”

    小鸾忙说“带我一个”,三个柳家姑娘似乎也想跟一跟,但有家教在,只能去瞟嫂子(弟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巫明丽装作没看出来,和和气气地招呼两声,说了两句客套的废话,赶在太阳下山前,整装回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