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上学读书7

    很快过了皇后的千秋节,果然皇后对巫家送上的地瓜非常满意。

    巫明丽提前进宫和皇后列举过地瓜的好处,这东西粗犷,从岭南到关外都可以种,且不和稻麦争地、争水、争肥、争人,蔓子能吃能喂鸡喂猪,属于纯增项口粮。

    如果能大范围推出去,至少能多养育一些人口。

    皇帝陛下龙心大悦,皇后亦十分高兴,千秋节过后,皇后特特在赏赐的夏季风物里额外多加了一份。

    这寿礼送得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别人拍马都赶不上。

    强横如荣王妃,酸酸地恨恨地说了一句“又土又俗”,但是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种“净增口粮”的意义,恨的是自己不能从中沾光。

    巫明丽盘算盘算叫弟弟带去江南的芸薹籽,很期待明年的万寿节礼。

    明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

    上辈子蜀王的发迹事件正是明年的水患赈灾。

    水灾过后,正是要补种粮食和作物,已经被淹没的春耕夏作都没了,只剩秋天一季,所以明年不仅要在水灾后赈灾,更要当心冬季和来年春天粮食减产带来的粮荒,还有至少会持续一年的粮食价格抬升……

    巫明丽关心的是,如何能降低死伤的人数,如何提前揭发江南义仓被蚕食殆尽,如何提高补种粮食的产粮,如何应对那些大户豪强的哄抬粮价,想过了又觉得自己可笑,她是什么人手里几个权竟操心起天下事来,明年重要的大转折可不止江南水灾,更有李琚重伤不治身故。

    后者对她的影响,比前者,要大得多了。

    千秋节在柳家书院的时间线里只是一个小插曲,巫明丽和于鸾的重心仍然在这个小院子里。

    只是改建和更换陈设,变动起来很快,不到一个月,基本上就收拾好了。

    奉德公选了个良辰吉日,给书院挂上了匾额。

    塾师由巫山长领着来到国公府,国公治大宴酒席,各方熟络一番,再请各塾师往书院后的一片小楼住下,顺便将自己的好孙儿引荐给巫山长“认认脸儿”。

    柳家长孙今年十四,次孙十二,俱是霸王一样的人物和性子。大哥儿站在那里,几乎有巫山长两个宽。

    幸而是国公府的孩子,再如何不学无术,也知道天地君亲师,在夫子跟前,哪怕心里有十二万分的抗拒,面上也恭恭敬敬,不敢高声说话。

    巫山长和简进早就看过四个柳家大宗的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做的文章,今日再看真人,已经有了数:这两个是读不了书的,莫说考状元进士,就是考秀才,怕也为难。教他们就要教朝廷律令道德规矩,保他们不犯法不被骗,长长久久,平平安安。

    对于一心只想多栽培几个好学生的巫山长来说,简直令人窒息。

    简进倒是感觉还凑合,他在这里只是临时做做,早晚朝廷用他了,他还要起复出去的。能不能教几个进士,并不重要,别闹出事害他面上无光甚至被连坐就很好。

    巫山长和五个塾师将出入门户、起居屋舍、学堂陈设等处皆尽看过,有不合意之处,着请更换,及前后花园,躬耕的空地,连厨房后舍也都检视过了,见各处宽敞明亮,透风透光,整洁干净,方肯点头。

    两边约下后日早起卯时,先将四位主家公子请来上学,上午便考较其他学生,留下三十六人入学,按照他们的学习进度排定分班,再分配塾师,然后下午宣读规矩要求,再次日一早拜夫子、请夫子画像入书院正堂,就可正式开学。

    对柳家的两个好孙子,巫山长微微笑着,给他们每人送了一卷书,一卷巫明丽赠送的御用洒金玉刀宣,一块徽墨,一方湖砚。

    柳家两个小公子面露菜色,在祖父和父亲前头,却不得不强颜欢笑,看起来真是很可怜了。

    简进补了一刀:“这是我们书院入学蒙童必读的文章集,以两位小公子的年纪,读来有些浅了,不过多看多闻多思,治学之道也。后日来上学,先请你们讲讲见解,为他人做表率。”

    奉德公只听是让孙子做“表率”,觉得好,遂当众训诫孙子们说“要好生听夫子的话,万不可玩物丧志”云云。

    在一众成年人的欢声笑语中,两位柳公子的愁苦显得格外醒目。

    ----

    小书院的热闹很快就像水波扩散一样传到了国公府各个角落。

    总计有二十一个外人住进书院,国公府还拨了三十多人来伺候,一番人手调动,动静已然不小。又有这次前来授课的夫子五人,有两个未曾婚娶,他们的徒弟、书童或族侄儿等七人,有四个未娶,引起了不少人注意。

    虽然名义上教八个姑娘读书的夫子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进士,虽然实际上教姑娘们读书的是老进士的妻子和女儿,且姑娘们读书的地方不和他们在一处,隔着两片花园一堵墙,国公府后面的姨娘们还是各自打起了小算盘。

    男女分隔得再严格,总有可以见面乃至传递信息的办法。

    前些年他们府里就出过一件大事,他家的丫鬟和戏子勾搭成奸,竟谋划让小姐失身于戏子好下嫁于他。

    事本身不大,但可知国公府后院大约是个什么风气。

    如今那位九小姐也在读书之列,她到时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听说和外面男人只隔了一墙两园一个夹道,不禁忧心忡忡。

    她生母倒是看得开,这家里好处,自己半点沾不上,女儿到了年纪,不如赶紧找个乘龙快婿。她是个姨娘,不大往外面去,见不着什么人,夫人和大奶奶还没想起自家姑娘来,四奶奶年纪特小,压根儿没往这面想,正愁如何去相看呢,竟有人直接送上门来!

    三个已婚的,膝下都有未婚的儿子。还有郎云清和那个叫鄢质的,俱是青年才俊,不过十几二十就考中了举人,来年还都要去考进士,便是考不上,在外面依托巫家书院开个学塾,照样清贵又尊重。

    看人物门第,这些未婚的男丁,几乎是她们能接触到的男人的天花板。

    于是九小姐之母、七小姐之母及外面的几位旁支奶奶,皆在心中取中了两个青年举人。外面有心思活络的丫鬟,亦大有托付终身之望。

    这是一种活络,又有一种活络,来自外面的旁支族亲,就如前些天的辰二奶奶环儿媳妇的官司,那只是长达一个月的文章研读里,最不起眼的一场小纷争。

    即将开花结果的日子,为了抢到一个读书的名额,奉德公府附近一大片族人聚居的胡同,以及先国夫人、国公夫人、大奶奶的母族,可谓是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