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2章 我的高考之——高六终圆梦

    前文提到了我连续三次参加高考都以失败告终以后,我和父亲都认真的思考起我将来的人生了,在是否还继续复读的问题上我也认真的分析起继续复读的利弊来。如果选择继续复读,我能考上大专的几率有多少?考上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不复读,我将选择什么行业去从业,还有我能干什么?我的未来怎么规划?这是我在高考三连败那个暑假里思考的最多的。我一边接受农村的再教育,一边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思来想去,我还是想再参加一次高考,对我自己的人生有个交代,就像父亲说的,如果还考不上,那就说明我和大学无缘,和利用读书改变命运没有缘分,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和我没有缘分,就再去选择其他的职业。

    在认真思考自己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我也认真的思考,并且暗暗下了决心,最后一年要下定决心要有所突破,因为我自己认为我还有希望,觉得考上专科还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我估计包括父亲在内的身边所有人对我考学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们只是等待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最后看到我自己不得不放弃考学改变命运这条路,他们认为这条路和我没有关系、没有缘分,如果我坚持去做,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只是在消磨时间。可是对我来说,我还是非常努力的,不知道为什么每年高考都差强人意,比我学习差的人都先我考上了,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当然也是激起了我不服输的劲头,毅然决然的选择再参加最后一次考试。这就有了我在高六复读报名的时候与校长对话的场面,他说明来来我就不要了,我说明年我都考上了,还来干什么呢?没有必要嘛!在大家的笑声中,更坚定了我要好好复习,考上大学,让大家都觉得我不是一个烂泥巴扶不上墙,我也是有能力的人,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高六复读报名成功后,我就请求一个没有住在学校的老师,请他把他的宿舍借给我,我每天在学校住宿,方便学习和上晚自习,那位老师和我非常熟,立即就同意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认真的复习,也主动向学习好的同学和老师请教数理化方面的问题,听他们讲解,坚持将每一道题弄懂,遇到特别难的,我也尝试着先自己解题,不会了再请教老师和同学。在这样的一番全面学习和操作下,我对数理化三门课程基础性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了,我的学习成绩稳步有升,月考的成绩也稳定在专科线以上,其实对我来说,能上专科线,我就比较满意了,主要是给自己和父亲一个交代,不能再这样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了。

    我记得当时在学校里有一些体育考生,他们每天早上6:00就开始在操场上出早操了,其他学生都是6:30开始跑早操,看到他们的辛苦,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怎么付出,所以说自己的收获也不是很大。每天早上我也会在6:00准时在操场上沿着200米的跑道跑几圈,出出汗,醒醒神,就算是冬天大学覆盖了整个操场,我也坚持和体育生们一起跑步,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也感染了我。每次跑完操,我再回到自己借用的房间,用电炉子煮点豆奶粉和荷包蛋(我们当时最喜欢维维豆奶粉了,价廉物美。哈哈,顺便给维维集团打个免费的广告),然后就拿着书在操场上认真的背诵,也会将前一天老师讲的和自己学习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背诵下来,虽然看起来我这种方法很老套,而且很没有效率,但却非常实用,对我来说,有些不能一次理解的知识,还不如先背下来,记在脑子里,慢慢消化,遇到类似的题型就按照老师讲的思路自己先试着解决,慢慢积累解题的思路。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时间,在第四次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候,我比以前任何一次都有信心,估分下来,自己还是估的比较准确,对照往年的考试分数线,报了省城所在市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成绩出来的时候,我考上了,没有预期的那种喜悦,也没有范进中举般的那种癫狂的表现,只是很平静的将消息和父亲母亲姐姐们分享,觉得总算是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画这个句号的过程有点长,也不算多么圆满,但终于还算是画上了句号。

    在高六那年,每天下午饭后我也会去操场背书,那个时候很多年轻的老师都会在操场上打篮球,当他们缺人手的时候,总会喊我过去凑个数,我说我要学习考试,老师们开玩笑说,耽误不了多长时间,你今年肯定能考的上的,不要担心了,快点陪我们打篮球吧。估计也是和老师们打篮球锻炼了身体,放松了心情,让我的复习更加有效果吧,反正高六那年,我终于也算是考上了一所大专,没有我的学霸同学们傲人的学习成绩,但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是非常满意的。有一句话是“知足常乐”,熬了这么多年,我总算熬出头了,那时候考上大专什么的,特别是师范类的学校,基本上就可以预定一份教书的工作,也算是跳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境地,不会再去农村侍弄家里的几亩地了,虽然肯定不会大富大贵,但也算是非常不错了。我的两个姐姐、大姐夫他们都是老师,在我们那边虽然不算是最好的,但却比大多数人过的好,也算是对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的一种补偿吧。

    我能考上师专,是我的造化,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大劫。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我标榜一下,可能我也应该是那种天将降大任的人吧,老天都给我很多的磨难了,是不是我的人生从此就要开挂了呢?嘿嘿,自己夸奖一下自己,就算是对自己多年来的付出的一种自我安慰吧。

    前面也说过,我能考上师专,是全家人的幸运,更是县一中全校人民的幸福,他们也终于把我这个高三“学霸”(学校复读的霸王)送走了,而且是以比较快乐的方式送走的,他们原来肯定是想着我会灰溜溜的自己卷起铺盖回家,没有想到最后却是这样一种大家皆大欢喜的场面送走我的,大家都是奔走相告,传递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相信,从此,再无我这种高三“学霸”,还学校一个清白,留下一段传奇。

    但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脚步越迈越大,很多地方有了各种近乎残忍的高考拼杀,湖北黄冈、湖南衡水等等教育品牌充斥着教育行业,川省绵州成立了教育产业集团,将所有的学生待价而沽,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都成了各种形式的商品,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很多公立学校(特别是高中)老师架不住私立学校一次又一次的高薪诱惑,转而投入私立学校的怀抱。而私立学校的出资方大多数都是私营房地产老板,他们有钱了之后,看中了教育投资,和当地政府谈好开设一所从一年级到高中的一贯制私立学校,高薪从全省甚至全国各地挖来名师担任科任教师,极大的缓解了公立学校学位不足的困境,但同时要让当地政府批一些建筑用地,他们在自己开办的私立学校旁边修建商品房,随着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商品房的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达到了他们开办学校为房地产开发开路的目的,不但博得了开办学校为政府解忧、为当地人解决就学困难的好名声,同时也通过商品房开发赚的盆满钵满,实现了名利双收。当然,当地政府也有了GDP的上升和在人民心中声望的提升,实现了双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资本运作下,伴随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考上了高中甚至大学,家长和学生对私立学校的评价越来越好,但整个教学的氛围却变得诡异起来,老师们自从来到了私立学校教书后,他们的年薪比原来高了很多,有的甚至翻了几番,他们原来为了教育事业献身的初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心不再,一切都朝“钱”看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正常的交往变成了老师的付出与家长的金钱付出的等价交换,学校不再是风清气正的校园,老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师生和家长之间充满浓浓爱意的关系被金钱交换关系所取代,充满了铜臭味,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

    诚然,我们也觉得老师的收入和地位太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都把知识分子和教师联系在一起,知识分子成了大家人人喊打的对象,社会地位极低,他们在许多身份后面排在第九位,而教师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因此教师被称为臭老九。关于“臭老九”的来历,要追溯到元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发生了变化,社会风潮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汉族文人(儒家思想)的地位急剧下降。宋朝崇尚文人,他们比武将的凯旋都风光,而到了元朝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蒙古人崇尚武力,认为只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他们非常贬低和歧视汉族文人,特别是汉族儒生。后来,南宋孤臣谢枋得在他的《叠山集》一书中,将元朝统治下各行各业的人重新进行了等级划分,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那个时代文人的等级仅比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乞丐高,比娼妓们的地位都要低,当时觉得文人儒生手无缚鸡之力,每天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蛊惑民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胸无点墨的造反派们,打砸抢,攻占了学校,将老师们作为“牛鬼蛇神”进行批斗,又把元朝的等级的划分拿出来侮辱文人老师,骂他们为“臭老九”。

    但后来,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老师们的待遇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他们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但不知不觉间,老师们的初心和使命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些地方的老师热衷于办补习班,给家长说明他办了补习班,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不得不参加老师的补习班,有些老师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会说这道题我不讲,会在我办的补习班上讲,这样,老师们在学校正常上课时敷衍了事,课后精心经营自己的小补习班,增加了学生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浪费了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还耽误了学生其他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有些老师和《夏洛特烦恼》中的王老师一样,非常喜欢打听和了解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及职务,和学生家长称兄道弟,构建自己的交际圈,并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网为自己解决一些问题。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是家长们最头疼的时候,班委会的家长们积极主动的张罗着给授课老师们送礼,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被老师们照顾,不惜花费重金为老师封红包、送烟酒、送礼物。老师们也会根据家长们所送的礼物(红包)的金额多少来区分,为孩子们进行相当价位的指导和帮助。那段时间,许多学校的门卫室全是家长们为老师们放的各种各样的礼品,老师们也乐此不疲,沉浸其中,却将自己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名头肆意践踏,网上报道过有些老师嫌学生送礼的太轻,大声斥责、责骂学生,让我个曾经当过老师的人情以何堪?想起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面对着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们,有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老人照顾他们,老人对小孩们比较溺爱,并且很多人和我的父辈一样,没有什么文化,只要觉得让自己的孙辈们在学校里慢慢混大就可以了,没寄希望于他们能在学习上取得多优秀的成绩,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反正大了以后也要出去打工。

    唉!可怜又愚昧的乡下人啊!他们普遍都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种思想。其实,在现在社会,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学习的料,没有哪种人生下来就是当官的,就是大老板(现在社会这种富二代太多了)。但大多数人都是靠自己后天的努力,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华丽的篇章。在古代也是如此,自从科举制度产生后,所有的人要实现封妻荫子的愿望,就需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是相对最公平的选人用人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成为了所以寒门学子和普通人实现人生华丽转身和逆袭的唯一通道。当然有很多人会说,看社会上有很多人都通过做生意做的非常大,发展成了上市公司,解决了很多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各地带来了税收,拉动了地方经济,为地方的GDP贡献了力量,还成为了各级领导的座上宾。其实不然,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就连《明史》中记载,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都是沈万三的钱修的,可想而知就算是沈万三贵为天下首富,帮朱元璋做修筑长城,抵御外敌,第修建南京城和皇宫、让朱元璋在南京安心地治理天下,修建学堂、医馆等场所造福明朝百姓三件大事,估计家产也花的差不多了。沈万三求赐“”大明义商”的请求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恩准,后来沈万三因事触犯了朱元璋,被朱元璋流放到了云南,死在了那里。可见,再大的企业,在绝对权力面前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千百年来,大家都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原因之所在。

    可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也意识到了私立学校对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及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方式与公办学校有所不同,导致一些弊端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在2021年推出了“转公办”政策,要求所有民办学校必须转型为公办学校或者彻底关闭。政策的实施使得学生和家长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师资力量。2021年国家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逐步开始了对私立学校转公办的政策,要求民办学校进行改革和整顿,提升其规范管理和学术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年不惜放弃正式教师编制,义无反顾的投入资本怀抱的老师们,面对新的政策,让他们也不得不感叹人生的不确定性,人生的无常,他们何去何从,是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谨让我以辽宁省实验中学团委书记李蓬创作的《迈向考场》纪念我的六年高中生活吧:带着叮咛,带着希望,我们就要奔赴考场,面对挑战从容不迫,我们自信地挺起胸膛。迈向考场!那是人生特殊的殿堂,迈向考场!美好就在不远前方!带着信念,带着梦想,我们就要展翅飞翔,沉着冷静不畏难关,我们勇敢的搏击风浪!实现梦想!谱写人生奋斗的乐章,实现梦想!祖国明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