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还有何事?

    这一切全然被吴贵妃看在眼里,她明白对于赵瑗而言,自己不过只有名义上的嫡母名分而已。

    将来赵瑗一旦上位,虽说会尊待自己,但心中真正在意的还是有十年养育之恩的张婉仪。

    争储如同一条巨大的鸿沟,将所谓的情分和利益划分得清清楚楚。

    “看到瑗哥儿已无大碍,吾便心安了,汝便再陪着婉仪说说话吧!”

    吴贵妃见赵瑗和张婉仪母子情深的样子,顿时心生吃干醋的感觉。

    反正该知道也已经全部了解,再多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必定不会帮赵瑗去见官家。

    “娘娘稍等,有一事儿臣想了许久,恳请娘娘允诺。”

    赵瑗明白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如若不能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那么便再无保下岳飞的可能。

    因此她见到吴贵妃摆出一副起驾回宫的姿态,索性便将底牌彻底打出来。

    “还有何事?”

    原本正准备起身回宫的吴贵妃一听,心中暗暗一惊。

    看来今日这瑗哥儿手上确实是有筹码的,并且是一点一点的放出来。

    平日里这小子看起来温良恭俭的样子,没想到心里的鬼主意还挺多。

    一想到这里,吴贵妃又坐了下去,心想看看这小子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儿大避母,新年之后儿臣便以年满十六。想要请求官家旨意,搬出宫中分府别住。今日说出来,便是想和娘娘和姐姐通报一声。”

    赵瑗一边说着,一边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好让吴贵妃觉得自己为了求见官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似的。

    搬出宫去?

    分府别住?

    赵瑗的这一番话让在场的两个妇人都大吃一惊。

    对于张婉仪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搬出宫分府别住则意味着没办法天天能拜见官家。

    由此产生的后果则是圣眷可能会日渐淡薄,从而对于皇储之位极为不利。

    这样的举动那么与放弃争储毫无分别。

    至于吴贵妃,这便是今日来这里最好的答案和结果。

    赵瑗的这个举动可以理解为他自己放弃了争储的心思。

    如若小他三岁的赵璩能一直呆在宫中,且加上自己的枕边风,储君之位想必是指日可待。

    只不过这一切的心思都是在彼此的心中,而不会明言的去告诉官家。

    眼下的局势,秦桧主持的主和派压倒上风,并且在立储之事上是坚定的支持赵璩。

    如果赵瑗此时能够搬出宫去,朝堂上下肯定会有许多猜想,支持者又会失去不少。

    “瑗哥儿,这可是汝自己想的,没任何人逼迫哦。”

    吴贵妃马上装出一副甚为关心的嘴脸,只不过眼神之中带着些许得意。

    这样的得意有些满袖春风的意味,甚至还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感觉。

    “儿臣想得很清楚,只要娘娘帮着瑗儿见官家,并能帮着保下岳飞。新年之后必定向官家请旨离宫!”

    赵瑗的口吻之中并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一切正是他的第二步棋。

    原本的历史脉络,赵瑗便是绍兴十二年后出宫封王。

    自己卖这个人情,不过是顺应潮流,从而顺水推舟而已。

    暗地里可以让赵璩这一方理解为自己退出争储,但明面上谁也不会提出来。

    只不过这个意思,吴贵妃感受到了,那么张婉仪自然也感受到了。

    “瑗哥儿年纪轻轻,就有报国之心,他日必定是国之栋梁,将来也可助璩哥儿一臂之力吧!”

    吴贵妃根本不在乎什么岳飞,朝中的武将千千万万,可储君却只有这一个。

    只要赵瑗答应不争这储君之位,自然会出手相助且有求必应。

    并且她的话中也隐喻的表达着,赵瑗只会成为国之栋梁的臣子,并且未来要助成为皇帝的赵璩一臂之力。

    这个话,赵瑗自然能够听得懂。

    可是并没有明说,对于赵璩一派而言,赵瑗搬出宫去就是最大的胜利。

    “儿臣岂敢蒙蔽娘娘,也恳请娘娘一诺千金!”

    赵瑗明白吴贵妃对于自己的提出的这个条件已经彻底动心。

    朝堂也好,深宫也罢,无非就是等价交换。

    只有在对等的筹码的面前,才会相互利益交换。

    只不过在吴贵妃看来,赵瑗这个筹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根本就没有办法能够拒绝。

    “既然如此,吾便在官家面前求情,让汝见上一见。至于保不保的下岳飞,要看汝的本事,吾亦会尽力而为!”

    吴贵妃说完眼神犀利的望着赵瑗和吴婉仪母子,挥了挥衣袖便快步走出殿去。

    殿外便是一阵前呼后拥的脚步声,由近及远的渐行渐远。

    这清冷的受厘殿之中,就仅剩下赵瑗母子二人,孤单的面对着冷冰冰的宫殿。

    张婉仪的心如同这殿外的寒冬天一般,凉透了!

    她眼角挂着泪光,目光呆滞的望着赵瑗。

    十年的含辛茹苦,十年的忍辱负重,却换来这么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和结果。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遇到事竟然也不跟自己商量便这么草草的做出决定。

    这样的决定不但决定了母子二人的未来,或许也决定了大宋的未来。

    她努力的回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孩子的性格虽然有些木讷,却相当的沉稳坚毅却不屈不挠。

    更为让人欣喜的是,他有一颗温顺善良的心。

    这样的孩子将来能登顶大宋皇位,必定也能造福万民,中兴宋室。

    “哎!不争就不争吧,有个爵位能平安顺遂的过完这一生,也不枉这一世!”

    “何况朝堂险恶,这官家之位也并没有那么好当,安心的娶妻生子便也算快意人生。”

    张婉仪想着想着,面对着前路未知的凶险,也就彻底释怀。

    “咚咚咚!”

    赵瑗突然从床上起身,对着张婉仪连磕了三个响头。

    磕在大殿的地面之上,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在这空荡荡的殿内久久不能离去。

    赵瑗抬起头,望着泪眼婆娑的养母,想起这十年的养育之恩,从喉咙之中响亮的喊出一个字。

    “娘!”

    这一声娘,叫得是那么的情真意切!

    这一声娘,叫得是那么的发自肺腑!

    这一声娘,叫得却又饱含着愧疚之意!

    这一声娘,叫得却又深蕴着无以为报!

    在那一瞬间,张婉仪已经完全止不住泪水,赵瑗这一份深情已然让她泪如雨下。

    原本她和官家并没有亲生骨肉,赵瑗的出现仿佛就是上天的恩赐一般。

    因而她对于赵瑗视如己出,从没有当养子那般看待。

    在大宋的称谓之中,娘便是对于母亲的称呼。

    赵瑗的这一声娘,便可看出同样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养母看待。

    只不过有时会宫中称谓并不同于民间,为了礼仪而不得不遵从。

    张婉仪迎了上去,将赵瑗缓缓的托起身来,温柔的擦拭着他被磕得通红的额头。

    “娘!”

    赵瑗此刻看着养育自己十年的母亲,情绪已然有些悲戚。

    他呼喊的不只是眼前的这个养母,还有自己前世的的父母。

    想到自己在父母辛勤的养育下,读了大学进了部队,却并没有尽到一点点的孝道。

    而他们早已已经有些苍老,在最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承受着丧子之痛。

    自己并没有能够娶妻生子,让他们得以颐养天年。

    “砰砰砰!”

    殿外忽然传来了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

    “禀婉仪娘娘,国公爷!”

    李裕文小心翼翼的禀告道,他在殿外看到贵妃娘娘面带喜悦的出来,便知道国公爷的事情应该有了着落。

    在宫中十年,吴贵妃在官家心中的地位如何,宫中许多秘闻他自然非常清楚。

    吴贵妃本名吴芍芬,当初靖康之变时吴氏本不过是康王府中的侍女,因身怀绝技而得以逃脱。

    虽然是女子,可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骑射功夫尤其了得,不在宫中侍卫之下。

    后历经千辛万苦得以追随刚刚称帝的赵构,从而一直伴随左右。

    称帝之初,时常遭受金兵追击和武将叛乱,使得赵构每天提心吊胆,常常半夜从梦中惊醒。

    使得原本就谨慎多疑的赵构难以相信身边的文臣武将。

    然而最信任的那就是吴芍芬。

    那段难熬的日子里,吴芍芬常常身披铠甲,手持刀剑,一身戎装,护卫在赵构左右。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赵构对于吴氏言听计从。

    “是不是贵妃娘娘有话要传?”

    赵瑗心中估算着时间刚刚好,自己的事情应该已经搞定。

    “正是,刚贵妃娘娘身边朱内官过来传话,让国公爷明日巳时于选德殿磕头认错!”

    李裕文的话音刚落,赵瑗不由得心头一喜,看来这事总算有个了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