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9章 成立研究所的设想

    配套的化粪池跟电梯发电机房是刘晓玲关注的重点,这时候还不用考虑地下停车场。

    刘晓玲看完电梯房又去看标准车间的设计图纸,考虑到巴蜀这边位于地震带,刘晓玲自作主张把两张设计图的抗震级别调整到7级以上。

    “苏叔叔,巴蜀这里属于地震带,我建议设计院把抗震级别提高到7级以上。成本虽然增加了,安全性才是第一。”

    苏东来还没有考虑到这些,听刘晓玲说到安全性,他绝对是举双手赞成。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绝不能因为这种狗屁倒灶的原因把好事办成坏事,还让自己脱不了干系。

    “苏叔叔,我觉得没有其他的问题。接下来您就得请他们修改图纸再搞个预算出来。”刘晓玲道。

    见刘晓玲也没其他意见,苏东来让米秘书进来把图纸拿到省建筑设计院,请他们修改抗震级别然后估预算价。

    米秘书拿着资料走了,苏东来这才又跟刘晓玲说起矽钢片的研究进度。

    “晓玲,按照资料上的思路,现在在实验室条件下能造出比以往质量更高的矽钢片。正在进行车间生产的工艺研究。专家们说应该很快能完成生产工艺设计,应该不会影响建厂后的投产。”

    刘晓玲点点头,现在厂房都还没个影子。

    “苏叔叔,还是请专家们抓紧些,工艺是工艺,还有配套的设备需要设计、生产出来。要不厂房建起来用什么设备?”

    “对哦,肯定需要一些专用设备。我得再催催这些专家。”

    专用的设备也得把生产工艺确定下来后再设计,这些事不是决定下来马上就能进行,两人又说了一些拆迁户安置的问题。

    安置房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的,就是直接将拆迁户安置下来,还有一种是流转性的,拆迁户搬进去只是周转,临时居住……

    刘晓玲又是噼里啪啦一大堆的话。

    这些话对苏东来的工作有帮助,所以他也听得用心。

    两人正说着,桌子上的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米秘书从设计院打过来的,他说设计师说楼房防震已经考虑过了,他们认为现在的抗震5级已经足够,不想增加到7级以上。

    苏东来问刘晓玲怎么办,是不是要坚持修改。

    刘晓玲点头道:“必须将抗震级别提高到7级以上,否则不能使用这个设计图纸。”

    刘晓玲的态度坚决,苏东来自然也坚持要修改图纸。对于安全性,他作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在得到刘晓玲的提醒后,比刘晓玲还要重视。

    米秘书得了命令,放下电话又去跟设计院的扯皮。

    “好了,该下班了。还是去我家。”苏东来开始收拾桌子。

    回去都是走路,因为办公楼跟家属区相距不远。

    “苏叔叔,丽丽在看教材没有?”

    “在啊。你拿给丽丽的教材她都在认真的看。哎,我原来就担心她有个文凭却没有实际的本事,还是晓玲你看得明白还帮丽丽找资料。叔叔要谢谢你。”

    两人一路说着话一路回了苏家。

    关凌凌看见刘晓玲跟着苏东来一起回家,就知道刘晓玲应该是有公事来的省城。

    刘晓玲伸手帮忙做了麻婆豆腐和炒芹菜。

    这年头豆腐都不好买,要凭号票供应。家里没有肉菜,关凌凌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埋怨苏东来不早点打电话跟她说晓玲要来。

    刘晓玲从挎包里摸出两瓶下饭菜递给关凌凌,笑着道:“也是关阿姨家,换一家我都不敢这样经常蹭饭。怕人家没粮票买米。”

    一家人都笑起来,缓解了些许的尴尬。

    “丽丽,你看晓玲多会说话,学着点。”关凌凌现在对刘晓玲都是佩服得很,哪里还有以前挑剔的想法。

    “哎呀关阿姨,我这是在刘家坝学油了,你可不能让丽丽姐学我。”

    刘晓玲在苏丽丽家一点不用见外。

    吃过饭,晚上就在苏丽丽家休息。

    事情已经办完,第二天上午刘晓玲去学校看了晓军。再次看到了郑美华,聊了几句。然后乘车回了刘家坝。

    在回刘家坝的路上,刘晓玲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是不是该组建一个自己的研究机构。

    刘晓玲目前申请的专利很多,但真正研制出来并且能实现工业产业化的现在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因为生产摩托车或空调的必须,委托港岛或欧洲的机构进行研制才实现的产业化。

    花钱请别国的机构来研究自己拿出来的专利,表面看专利权还在自己手中并没有什么损失,实际上不仅费用高了许多,还帮助接受委托方培养了相关研究人员。

    不管怎么想,都是一件划不来的事。

    回到刘家坝,刘晓玲第二天便去了白马村。

    见过外公外婆住了一晚就又回来,她要仔细想想搞一个研究所的方案出来。

    首先,研究所是必须要有的。自己申请的专利都是四、五十年后实际运用在产品上的新技术,先进性、实用性没得说。

    其次,这些新技术对现在的专业研究人员有指明方向的作用。一味委托国外的研究机构,无疑会拓展国外研究人员的眼光,变相提高了他们的素质能力,刘晓玲不愿为欧洲或其他国家免费培养人才。如果国内能对这些专利进行研究,培养的是自己国内的人,刘晓玲愿意。

    第三,手里的新技术不少,起码空间里面能翻到的新技术不少,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并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当然,专利是必须要申请的,后世国内被别国卡脖子交高额贴牌费、高额专利使用费的事见得太多。国内没有专利申请的渠道,现在还只能是自己通过港岛来办。

    在很久以前刘晓玲就想到了最后一点,所以她有时间就在空间翻阅资料,准备申请专利的资料。申请专利的技术已经不局限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