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五章 难测

    皇后娘娘的千秋怎么过?巫明丽已经给皇后娘娘未来每一年的寿礼(仅限自己和李琚送的版本)都计划好了。

    皇后娘娘的审美,她拿捏得死死的,不敢说百分百精准,至少也有九成把握。

    巫明丽道:“我准备了一把扇子。过了三月,日子一天天的要热起来,但又不到用冰盆的日子,正合扇风。”

    蜀王妃没忍住,又说:“那你是不和咱们合起来送娘娘寿礼了么?”

    巫明丽问道:“不是六十整寿,也不是本命年,为什么咱们要合起来整个大的?”

    上辈子她们连整寿的时候都没有合起伙来整个大的,唯一一次合伙送寿礼,还是太后娘娘八十大寿的时候,各宫妃嫔一起出钱从全国各地选拔了不同的戏种班子,用各种戏种唱各种热闹喜剧,在京城热闹了一个月。

    那也是妃嫔们凑的钱,和王妃们没有关系。

    那么这一次,她们的“合起来整个大的”,又是为什么?

    巫明丽认真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参与。皇帝陛下的五十七岁大寿都没这样的寿礼,她们给皇后这么整,就算送礼送得正好,皇后娘娘都未必高兴。

    巫明丽一说,马上吴王妃、忠勇王妃、康王妃都纷纷附和。

    礼王妃说道:“那咱们合计合计,大家都送的什么?最好别重复嘛。”

    康王妃揶揄说道:“那是,要是送重复了,谁送得不好,谁尴尬。要说贴心,谁贴得过十六弟妹呀。”

    蜀王妃听得心急。

    今年的几个常例大事,皇帝陛下点了几个儿子去办——除李琚被派去视察河工之外,还有吴王要去江南督促秋粮秋税,陈王巡东北驻防等等等。

    皇子们代表皇帝的权力延伸,皇帝陛下对他们的期待并不是让他们真的做什么,就像李琚并不了解河工,吴王也不并不是很懂钱和税,陈王是纯儒生更不懂什么军队驻防……真正办事的人是核心大臣,而皇子们代表皇帝的权势,是这些大臣的靠山。

    皇帝陛下既要观察儿子们在自己擅长、熟悉的领域办事的能力,也要观察他们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是否具备知人善用、勇敢果决的一面。

    以上一切,都和蜀王没有关系。

    每年前朝的大型事务,有常规的,也有非常规的,常规事务的主持皇子,一般在年前就定下来了。而非常规的事务不定项、不定时,事情临时突发,皇帝陛下临时派人——不一定会派某个皇子去,但一定是他非常信任的心腹。

    今年的常规事务早就全部安排好了,除了李琚吴王陈王,还有巡查粮仓的事是赵王领了,清查军备库和粮草转运路线的是陈王,礼王要去南方监督一地大考,贤王去巡查大江河工,廉王去查淮河河工……忠勇王和蜀王没有任何活儿,忠勇王就不提了,蜀王这是头一次没有提前被安排任何常规事务。

    蜀王妃是真的急了。

    蜀王会责怪她,都怪蜀王妃管不好后院,让皇后娘娘不满意,才连累他没得差事。蜀王根本不会想,其他王爷的后院也不稳定,王妃侧妃孺人选侍不记名也掐得死去活来,怎么皇帝陛下还是给他们派了任务?他不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好,他只会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自己的王妃“不省事”

    蜀王妃自己也担心受怕,蜀王是皇后的亲生子,皇后偏着他,不假。可皇后还有个出类拔萃的礼王啊!万一皇后放弃蜀王,把所有的精力人脉和财产都投给礼王,那蜀王府怎么办!礼王今年一定会获得新的封号,如果再办好了一两件事,那就能和蜀王分庭抗礼了啊,就算他俩对外是一体的,可皇位只有一个,又不能两个人一起坐!

    蜀王妃很急于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改变,急于讨好皇后——当然如果有机会直接讨好皇帝陛下,蜀王妃绝对会使出浑身解数去讨好——但这不是没机会吗!

    蜀王妃在送寿礼方面真的没什么天分,别说比巫明丽这种开挂选手,比礼王妃康王妃,她都差得远,所以她才鼓动起来,想大家合心合力整个好的哄皇后开心,然后她作为那个带头的,挽回一点帝后的好感。

    蜀王妃不缺钱,她出身不算好,帝后让内务司给她准备的嫁妆十分丰厚,婚后也时常贴补,她手里有的是钱,她不在乎花钱,她就要借一下巫明丽的脑子。

    但是其他王妃都不是傻子,对此态度十分暧昧,巫明丽直接拒绝后,其他人也纷纷拒绝了,各自商量着往外走。

    巫明丽嫁的丈夫排行最小,住得最近,在原地等所有嫂嫂们都离开后才走人。

    巫明丽回宫后,先回上房瞧已经怀胎八个月的花枝儿,花枝儿一切都好,巫明丽才来到书房,第一件事就是让徐嬷嬷安排一下,她要查看自己的嫁妆。

    嫁妆是内务司准备的,不过巫太太以“日用”的名义追加了许多,其中就有不少精致罕见的陈设和玩物。

    今年她准备送皇后的寿礼的确是扇子,但是不是一般的扇子,而是早在她被指婚时,就精心定制的扇子。

    扇子材质是蓝田玉,一块颜色像春水一样的透亮的玉,二十四根窄条扇骨,通体浮雕,两侧大骨更是深浮雕。

    现在常用于小型摆设物件装饰的雕法是平雕,很少用浮雕,浮雕以及圆雕,更常用于巨大的装饰,比如石窟、壁画等等。

    巫明丽根据自己的记忆,找到了一个死后才会名声大振的雕刻匠。

    那个雕刻匠双腿残疾,所以不足以完成大体积的作品,而制作小件儿,只能勉强糊口。上辈子他四十岁不到就死了,死后他的遗作流入宫廷,深得太后喜欢。

    巫明丽去年就找到了他,和他签了份契约,将已经制作成胚子的扇子交给他重新打磨后带入宫廷。

    这把扇子的特殊性不止是罕见的雕法和审美,更有两侧大骨上深浮雕的人物。一侧深浮雕是西王母蟠桃宴,另一侧是母仪天下图,两个主角色,王母和皇后,脸都和皇后有九分相似。

    想把一个人画到八分像都十分困难,用浮雕法雕出来就更难了,在半透光的材质上雕出来则难上加难,但是这个雕刻匠就是做到了。他甚至还利用了让别的雕刻匠叫苦不迭的材质的透光性,创造出阴影效果,让人物的面容、发髻、衣服更加栩栩如生。

    巫明丽将扇子检查了一遍,重新包起来放好,又检查了其他物件,那是她为未来的各种重要场合准备的。

    徐嬷嬷低声问道:“‘扇子’谐音似乎并不太吉利?”

    “你看咱们娘娘在乎吗?我这也没送‘钟’嘛。”巫明丽不以为意,皇后娘娘连团扇都不觉如何呢,她未来一次大寿还给喜欢的孩子们每人送了把金光闪闪的缂丝团扇,一把折扇,算什么?说个题外话,当时蜀王妃已经成了皇后,太后送给蜀王妃的那把扇子是《百子图》,给贵妃送的却是《百鸟朝凤》,然后皇后和贵妃又掐了几十年。

    检查完毕,巫明丽满意地点点头,让徐嬷嬷锁上所有箱子和库房。

    差不多同一时间,蜀王府里,蜀王妃也说起了扇子。

    “……十六弟媳竟然要送个扇子,扇子是什么?又散,又……又……白妹子说的那个什么恩断义绝的,这寓意真是太差了,送我都嫌寒碜,她还想送皇后娘娘呢……”

    蜀王刚和幕僚门客商量自己接下来的应对,门客们暂时还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回到上房的书房还没喘过气来,就得了蜀王妃这么一通没头没脑的话,蜀王只觉得头痛:“什么乱七八糟的?你想说的是‘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母后娘娘不是那种小女人,根本不会管这些。不会揣测就不要瞎猜,听你说话真是让人火大。有这个时间管别个,不如先想好自己怎么办!”

    蜀王并不想花心思考虑送什么寿礼,他现在急于知道,皇帝陛下为什么突然冷待他,他急需尽快挽回皇帝陛下的信任,心情无比浮躁,更攒了一把熊熊邪火。而蜀王妃还在为了一个“寓意”纠缠不清,蜀王简直想把憋在心里的火全甩在王妃头上。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嬷嬷突然敲了敲门:“殿下,侧妃娘娘突然发动,乳医说是要生产了。”

    蜀王忙问:“生的是儿子吗?”

    门外的嬷嬷哽了一下,才道:“还没生下来,暂时不知道呢。”

    蜀王又失望,又生气:“没生下来?那你叫什么叫!生了儿子再来禀告!”

    嬷嬷连忙谢罪离开,蜀王妃在心里恶狠狠地想,可千万保佑白侧妃生个女儿才好。

    蜀王一眼就看穿了蜀王妃的心事,他冷笑,说:“你站在这做什么?小白生儿子,你一个主母,就在这等着?我警告你,如果侧妃生下的是女儿,我——”他顿了顿,属实有点棘手,这是他的王妃,有册封宝印的王妃,不是可以随便处理的小丫头,他顿了片刻,说,“你就卧病一年,由赵侧妃代行王妃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