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九十四章 婚天婚地3

    要问以后的名臣勋贵,巫明丽能数出一座山那么多,但是侧妃之位怎么换来最大的用处,巫明丽暂时没想透彻。

    没想透彻,她就直接找到了田趁月。

    田趁月一面安排,一面说:“娘娘,咱们按兵不动,一句也不要说出去,省得让别人发现机会故意生事。咱们先搞清楚陛下和中宫的属意在谁。”

    “嗯。搞清楚帝后的属意,咱们可以补上缺漏。甚至……”巫明丽没说下去,如果时间再靠后一点,她可以通过帝后选择的侧妃,判断帝后的心意。

    现在还判断不了,当前这个时间点,李琚并没有表现出符合陛下需求的特质,帝后此时就给他打算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个侧妃真的就只是奖赏罢了。

    皇后挑选侧妃,有迹可循,首先她要考虑上一届选中后暂未婚配的女子,那里头没有,她得听听外命妇们知道哪些未出阁的姑娘值得叫来给她看看,又或者她早有倾向,要某家的姑娘当儿子的侧妃,那么会有口谕等告诉那家人,你们家姑娘别急着相看了,先给我瞅瞅。

    总之消息一定会放出去。

    这一次,皇后不仅要给李琚娶个侧妃,还打算给其他儿子们府上打点些人。

    蜀王闹得很不像样,皇后原本想弄一个姑娘给他,遮掩一二,后来想想实在不愿意耽搁人家姑娘,便赐下两个二十五六该出宫的宫女,没明说是为妾还是为奴。同时,她明旨将凤仙破格晋封为侧妃,命蜀王妃抚养凤仙所出的儿子李锚。

    蜀王这里是最简单的,十七也简单,他已经有个侧妃了,再赐两个侍女;十八还没有侧妃,那就赏一个;十九前些年去世,二十年纪还小……

    陈王和礼王南下有功,也要好生嘉奖一番,两个王府侧妃人数是满的,而且都有十七八岁的少女,这一次就不给侧妃了,多赐几个江南美女。

    比较难一点,或者说,京里上层人家避之不及的,是大皇子吴王府,这位因为生母出身低微、自己愚钝不堪且少年时接连犯下大错,早就和老二忠勇王一起被排除了继位的可能性。

    吴王正妃所出之女病逝,吴王正妃一下也病倒了,御医回报说抑郁成疾,恐不永年,皇后在考虑继妃人选。

    吴王性情暴虐且冲动易怒,是心智削弱版的信王,皇后觉得巫明丽这样的能管得住鲁莽的家伙,安心要挑一个读书人家的读过书的闺女嫁过去。

    皇后考量合适的赐婚人选,但大家都不知道哪一个是为哪个皇子或宗室考虑的,只能暗中揣摩,现在还有哪几个王府后宅、子女数量不够多呀?翻来翻去的,被点到的人家无不提心吊胆。

    又想嫁到陈王府或礼王府,又怕嫁进吴王府、忠勇王府。

    信王府夹在中间,似乎是被人忘记了,又似乎是个兜底。

    皇后慢慢拣选女子的同时,巫明丽倒也没闲着,她在暗暗地观察。

    宫中传出的每一个意有所指的消息,巫明丽都得参考一番。

    这一次看人,皇后原本是要继续回避自家侄女,皇帝陛下听说奉德公膝下尚有几个待字闺中的闺女,让皇后把侄女儿们也加上。

    皇后再三推辞,皇帝陛下坚持:“以皇后的品格、奉德公的仁(han)善(sha)观之,柳家的姑娘不差,再如何也成不了搅家精。”

    这么着,柳家的几个小姐就都成了备选项,并且是最炙手可热的那种。

    巫明丽特别好奇,是谁,让皇帝陛下“听说”了皇后娘娘还有几个侄女待字闺中。

    皇帝陛下连自己有几个孙女都不甚明了,这个传话让皇帝陛下“想起来”皇后还有侄女的人,若不是皇后自己安排的,那就是真的太懂皇后了。

    早些年,皇后为了表示自己无意提拔娘家,无意给儿子们偏私,历年选秀都不叫娘家侄女参加。

    这是头一次,皇帝陛下明旨让皇后将柳家的姑娘也考虑进来。

    巫明丽常常派人去柳家书院,大约知道那府里八个姑娘是什么样儿的。

    她对柳家本家的姑娘嫁到哪并不好奇,如果赐一个给信王府,能拉拢到柳家支持李琚,倒也不错。

    可是也就限于不错,不至于非要不可。

    皇后看的几家,巫明丽和田趁月都仔仔细细地考量过,结论是皇后重点选的几家人区别并不是很大,随便指哪个赐婚进府,结果都差不了太多。

    没有任何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充分说明这次选人就是纯纯填充后宅,没有别的考虑。

    有聪明的人从信王府的状态大约判断出,信王府要进新侧妃了。

    于是巫明丽在各个场合,偶遇带着姐姐妹妹女儿侄女乃至孙女的外命妇的次数暴涨,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奇怪既视感。

    田趁月第一次提建议,提到的人选是奉德公府的四个主支未嫁姑娘之一。

    四个姑娘里最没用的就是九小姐。懦弱无能耳根子软,简直是给九小姐量身定制的形容词。

    田趁月觉得这个姑娘好,又是皇后娘娘的嫡亲侄女,又是于鸾的小姑子,还容易控制。

    巫明丽若不是亲眼见过她几次,说不定就真信了。

    当年九小姐的乳母在外面祸害一方,九小姐年纪尚小,一般人往往就会觉得,她被乳母蒙蔽欺骗了,是个愚蠢好拿捏的孩子。然而若是九小姐有意纵容,还从中获利呢?

    巫明丽没有证据,她只是通过在柳家书院的几次见面和闲聊,判断九小姐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对着田趁月,巫明丽就说:“主意是好的,但是只能中宫殿下主动给,咱们不能要。那是中宫的侄女儿,王妃之位轻易可取,我拿个侧妃去问,岂不是低看了她们?中宫若问我这个行不行,我还得说,‘但凭娘娘吩咐’,丝毫不能表现得喜欢。”

    田趁月点头表示理解。

    柳家的姑娘们最为特殊,不仅仅是正妃侧妃的区别,还有个隐忧,皇帝陛下既然有了年岁,对皇子争权夺嫡的行为就会格外敏感。信王府稍微表现得急切一点,或是有拉拢别家的意思,都有可能引起皇帝陛下的警觉。

    自巫明丽做决断以来,他们并没有着手拉拢人心,就怕现在帝后眼里,像直接去要柳家姑娘当侧妃这样的事,根本不能碰。

    信王排行太靠后,想继位,要走的路坎坷极了,经不起任何波折。

    田趁月顺着巫明丽的取舍找补道:“其实,因为娘娘的先见之明,您家妹子已嫁在那家里,咱们家、奉德公府、于家,早已密不可分。真的把柳家的姑娘嫁过来,并无增益,只有巩固。那么,姚相公家的姑娘,如何?”

    田趁月选出的第二个人物,或者说家族,致仕大学士姚相公家。这个姚不是江南姚,而是洛阳官宦世家姚家。

    得了这家的姑娘,就相当于拿到了豫州士人的拥护。

    并且姚家自姚相公退后,并没有其他人身居高位。若是主动要这个姚家的姑娘,至少大面上看着不沾“急切”“图谋”。

    巫明丽道:“你呀,别试探我了,你我皆知,姚相公的长孙姚谆是留臣。我去讨姚家的姑娘?我还不如讨奉德公府的呢,至少奉德公府谨小慎微几十年,只是堪堪能保得住西军转运使不给于师父添堵,算不上什么重臣栋梁。”

    田趁月打个哈哈:“我可没试探的意思,真不是。这家的女孩子值得冒险。姚相公的儿子一辈都是些混账东西,京城人避之不及。孙子辈也只出了姚谆一个人精。咱们俩知道姚谆是留臣,是因为咱们俩看得明白陛下对姚谆的砥砺。可是这事儿不挑明,就相当于不存在。咱们何不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洛阳姚三个字一出,这个糊涂就装不下去了。还是,再等等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