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章 初中生活之二——通校的日子

    从初一开始,学校都要上晚自习,基本上大概在7:00~7:45。晚自习后,我们同学们会相约着到县电影院门口听别人唱卡拉ok。那个时候,卡拉ok在发达地区已经非常流行,也逐渐向西部推行。8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燕舞”广告已经过时了,从香港和台湾出国来的港台风、粤语歌,港台和日本电视剧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很快填补了我们长期寂寥的心灵,极大的满足了大家对文娱生活的急切需求。费翔归国后用《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年轻人心中的爱情之火,大街上满是烫着长发、身穿喇叭裤的时髦青年,流行了很多年的蓝色、灰色、黑色中山装、大众装已经越来越少了,就连非常稀缺、全民追捧的的确良绿军装也不再受宠。

    十三、四岁的我们当然是好奇心最重的时候,加之当时家长们都在努力为如何更好的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努力奔波,对我们的学习还是非常民主的。父母亲对我们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们没有上文化,一是当时没有条件上学;二是好不容易去上学了,自己学不进去,现在感觉没有文化和有文化的差距很大,只能干伺候人的工作。也给我们表态,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想学、认真学,就算是借钱也要把我们供出来,如果不想学,以后不要怪他们就行。所以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我们的必修课就是去听别人唱卡拉ok,当然,很多能出的起钱(5毛钱一首)唱歌的人很让我们羡慕,但也让我们备受煎熬,有些人唱歌太难听了,我当时也很纳闷,他们是如何做到将每一个歌词都成功的没有唱的调上的,他们唱歌是要命。作为旁听者,在忍受着耳朵被深夜中一声声的嚎叫折磨的同时,也在轻轻的合着电视上的节拍学习,慢慢也听熟了一些歌曲,走路的时候哼唱很有成就感。那个时候起,不分男女,基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硬壳笔记本——抄歌本。抄到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后,大家都会传抄,很多都是只有词,没有曲,课余时间,大家会交流唱歌的经验。当时的电视剧歌曲传唱度非常高,《人在旅途》《便衣警察》《雪山飞狐》等经典的旋律时时会萦绕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唤起我们曾经的美好回忆。

    继《霍元甲》《陈真》成功激发了大家强国爱国的热情以来,武侠电影、武侠电视剧、武侠小说一下子席卷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当时如果哪个同学能有一本武侠小说,那绝对是最受欢迎的。基本上大家都是排队借阅,因为时间紧,大家都是争分夺秒的看,有时候上课时间、自习时间,甚至晚上在家里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都在看,没有人因为哪道习题不会解答而像看武侠小说那样执着和忘我。当然,武侠小说的诱惑会换来老师的严厉打击,现在想起来,老师们进教室后首先会用鹰隼一样锐利的眼睛扫视全班一遍,每个同学的细微肢体动作都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如果手脚比较慌乱,老师立马会发现端倪,小说就会被老师没收,老师们还会拳脚伺候。记得有一次物理课,老师让我们自己复习,他回家(学校给老师分了宿舍)拿一些资料,我实在忍不住了,偷偷的把一本小说拿出来放在物理书里津津有味的看起来。突然我一抬头(我的座位在靠近走廊的窗户边),看到物理老师从窗户外往里看,吓得我一激灵,老师马上往教室走,我当时灵机一动,没有把小说放进书桌,而是放在课桌上,压在本子下面。物理老师从我的书包上面翻出了上一节课后没有来得及装进书包的数学书,他大声的质问我是不是在看数学书,我也就顺水推舟的承认了。虽然小说没有被没收,但脸蛋与老师的手免不了要来几次亲密接触。

    到了初一第二学期,大姐已经读高一了,二姐读初三面临中考,父母商量着让我骑自行车每天通校,让二姐在父亲单位住。我其实也想和同村的几名同学一起感受通校的自由感觉。那个时候,我们县城电影院的经营已经非常惨淡了,主要因为电影的片源太少,不能及时更新(不像现在随时有新电影上映),加上电视机的普及,特别是彩色电视机的问世,让电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更加无人问津。但电影院作为国营单位,还没有进行改制,每天都要卖票放电影,为了招徕顾客,电影院也开设了一个小的录像厅,录像厅放映的武打片多,天天爆满。有一次,一名要好的同学给我一张票,说他爸爸的单位发了两张电影票,他们家人都不喜欢看,问我和不和他一起看电影,我非常愉快的答应了。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去上厕所,看到电影院厕所外面的墙不是很高,踩着旁边的墙角很轻松的就可以翻过去,而且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少,工作人员都不在电影院内重新查看电影票。我们调皮捣蛋的性格便显露无疑,萌生了翻墙进来看电影。从那以后,只要电影院放电影,我们都翻墙进去看电影,看完电影才骑车回家吃饭,母亲问我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我骗她说在学校把作业做完才回家的。就算是后来电影院看到墙上都被人爬上爬下的磨出了很多的印子,就把墙修的很高,还是阻挡不了我们看电影的心。最后,电影院在墙顶上放了很多玻璃片,才彻底阻断了我们吸收文化养料的路。我在想,这是不是防盗刺、防盗网的雏形呢?是不是因为我们看电影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而发明了防盗网和防盗刺。

    通校虽然辛苦,但还是有很多乐趣。不过冬天很难受,骑车到学校,路上黑咕隆咚的,还是有点害怕。一路疾行,差不多骑车半个多小时到学校,骑到学校浑身冒汗。夏天最担心下雨,我们家离沥青路差不多要十五分钟,而且全部是土路。一下雨,就别说骑车了,推着车走,一会儿车轮上全是泥,并且卡在车梁上,车子推也推不动,好不容易用树枝把泥挑出来,等不到走两步,又被泥糊上了。这个时候,为了能按时赶到学校,上课不迟到,只有让车骑人了,我们扛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行,到沥青路就可以骑车走了。所以,为了不耽误上学,下雨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和同村的商量好,骑一辆车去上学,这样两人轮换着扛车走既省时间也不累。

    这也是为什么我当乡村教师后,对学校合并后中午不能回家吃饭的同学照顾有加的原因。作为老师,我没有办法给十多名学生煮饭吃,但会给他们烧好开水,让他们就着开水吃带的干粮(北方的饮食习惯是以面食为主,我们读书的时候,通校生一般都是吃的馒头之类的干粮,也没有开水,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渴了一般都在学校的水龙头上灌一肚子水解渴),尽可能的关心他们,也会利用中午的时间给他们讲题,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学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