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章 一头雾水

    赵璩吟诗的那段时间,赵瑗心中却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如若自己在这么多人面前败下阵来,必定会让主战一方颜面大失,从而正中秦党的下怀。

    然而这样的局势之下,仓促之中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自己随意发挥,那么肯定是必败无疑。

    另一条则是靠着自己后世的信息,随便拿一个南宋中后期或者明清诗人的诗句便可。

    他思来想去,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辛弃疾的诗句。

    眼下朝堂正在由乞和向以武促和的转变,那么诗词的内容必然是要气势雄浑。

    辛弃疾本就是豪放派的词人,加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那么想必无论是应景还是文采都非常符合这个大朝会。

    更为难得的是,此时的辛弃疾才不过两三岁的孩童,自己现在盗用他的诗词自然是无人知晓。

    一想到这里,赵瑗也做出一副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的神情,再次将自己回归到了影帝的状态。

    “啊……”

    赵瑗习惯性用后世的诗歌起头,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四周都是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

    赵璩满脸僵硬,明显是绷住了想要大笑的神情。

    秦桧则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样子,表情之中却是尽显不屑。

    韩世忠更是一脸苦笑,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殿之中所有的人都有些吃惊,都觉得赵瑗应该是败局已定。

    “咳咳咳!”

    赵瑗定了定心神,觉得自己刚才的表演有些夸张,一时没能刹住车。

    大殿内的光洒在他的脸上,照亮了他眼角的皱纹和嘴角的笑容。

    当他想到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赋时,心中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曹植的才华和灵感想必大殿内的众人都熟知不已,如若自己也能模仿七步成诗,必定会让整个大殿的群臣惊叹不已。

    赵瑗开始努力地模仿曹植七步成诗的表情和神态,试图感受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这样的表演一定要到位,不能表现出任何的刻意和随意。

    必须得要自然而然,方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想着想着,他缓慢的迈出了步伐。

    一步,两步,三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赵瑗这次极好的控制住了咬字的速度和节奏,努力的按照自己步伐的节拍来成诗。

    整个人在大殿中央翩翩踱步,一步一句诗,一句一回望,步伐和诗句的完美契合使得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意境当中。

    当他念完这首诗,整个大殿内安静得能够听到头发掉落的声音。

    众人依然沉浸在方才的美妙荡气回肠之中,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他们的眼神迷茫而炽热,仿佛还在追寻着方才那气势雄浑的韵律,试图在空气中捕捉到残留的节拍。

    众人心跳似乎和词句的节奏融为一体,如鼓点般有力而整齐,整个大殿上下都陷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

    仿佛时间已经凝固,只剩下了这美妙的诗篇。

    “好好好!”

    韩世忠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竟然率先打破沉默,他的一句句叫好声也将所有人拉回到了现实当中来。

    “启禀官家,臣虽然只是一介武夫,却也能够听出建国公的满腔激情和对朝廷兴亡、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韩世忠没想到赵瑗竟然能够这么短时间内创作出如此气势雄浑的诗句,不由得大为欣慰。

    原本以为诗赋是赵瑗的弱项,现在看来似乎已然远超赵璩。

    赵构听完同样大吃一惊,并且是久久不能平静。

    按道理而言,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沙场厮杀和战争磨砺,才能够写出这样让人身临其境的诗句。

    赵瑗不过是久居深宫的少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和枯燥。

    每日只能在宫廷的高墙内,与书本为伴,听着旁人的叙说,以此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少年,竟然创作出如此气势豪迈的佳篇。

    赵构不禁大为疑惑,一个久居深宫的少年,如何能够写出如此神句?

    他的想象从何而来?

    他的灵感源自何处?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他才更加渴望浴血沙场的征战。

    他在书本中寻找着答案,在旁人的叙说中拼凑着那些壮丽的场景。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这样的佳篇却并没有出自哪个名家之手,自然也就难以判定是否抄袭。

    “秦卿如何看?”

    赵构自己一头雾水,毕竟对于诗赋了解不如文臣们多,转而把这鉴定权给到了秦桧。

    “回官家话,臣以为此诗虽然气势不错,结构合理,不失为上乘之作。然其过于激进,与朝廷之国策颇为不符,甚至有些自高自大。”

    秦桧没有想到赵瑗竟然能够作出如此豪迈的诗文,但从诗赋和气势上已经是完胜赵璩。

    然而他毕竟是老谋深算之辈,不可能就此认定赵瑗胜出。

    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打压,从而影响众人的判断和看法。

    激进便是秦党给赵瑗贴上的标签,而这样气势宏大的诗文也正好能够为秦桧所利用。

    “以武促和才是现今朝廷之国策,秦相倒是习惯颠倒黑白,建国公如此佳作,竟然被说的一文不值。”

    韩世忠一听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暗暗讽刺秦桧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虽然赵瑗早就告诫,让他领着主战派隐忍,但此时的韩世忠已经实在忍无可忍。

    他最为痛恨的便是秦桧的黑白不分,不但不能为国分忧,却总是做着卖国求荣的事情。

    “臣认同韩枢相所言,觉得建国公诗文颇有大家风范,气势已然不输苏东坡。”

    大宗正赵士?此时也站了出来力挺赵瑗,自从那次被赵瑗的一腔热血感动之后,他对于这个建国公已然是青睐有加。

    让他颇为惊讶便是,没想到赵瑗竟然有如此的文采和格局,不禁为大宋皇族有如此子孙而倍感骄傲。

    “璩儿之诗虽好,然过于忧郁婉约。瑗儿诗文才情并茂,气势大开大合,颇有当年苏学士之风。斗诗一局,在朕看来确实瑗儿更胜一筹。”

    赵构的这话一出算是给这场斗诗下了个结论,辛弃疾本来就是诗词大家,赵瑗借着他的诗岂有不胜之理。

    秦桧见到官家这样说,脸上也是红一阵白一阵。

    原本自己想要借助赵璩打压一下赵瑗,却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并且自己堂堂当朝丞相,还被韩世忠当众羞辱一番,实在是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赵瑗自从念完诗句之后,便坐在案几前一言不发。

    让旁人误以为觉得这建国公果然沉稳过人,没有半点喜形于色。

    然而赵瑗内心却是一直忐忑不安,毕竟是将辛弃疾的诗文据为己有,心中总感觉会被拆穿一般。

    虽说此时的辛弃疾不过是个小孩,但毕竟心中有鬼,难免会心中一直打鼓。

    直到众人在这里评述来评述去,赵瑗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既然以诗文贺了元日之喜,臣以为不如让两位国公再以策问比试贺喜如何?”

    韩世忠并没有见好就收,赵瑗原本是长于策问而弱于诗文。

    既然诗文都赢了一局,干脆就痛打落水狗,在策问上再赢一局。

    原本正旦的大朝会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内容,众人也乐于见两位皇子的比拼。

    “不可不可,今日乃是正旦大朝会,诗赋贺喜本就是天经地义。又不是科举应试,哪里有策问比试来贺新年之喜的道理。”

    参知政事王次翁再次在秦桧眼神的授意之下跳了出来反对。

    他们明白,赵璩的策问必定是远远不及赵瑗。

    此番输了一阵,便不能再输一阵,以免把底裤都输没了。

    “王相此言差矣,老夫堪为大宗正,督促国公们入资善堂研习,自然年年都需要有所长进。趁着新年在大朝会上策问比试,不正好测验过往一年之成果。”

    大宗正赵士?再次出列反驳王次翁的话,以他的身份提这样的建言也是有理有据。

    赵瑗不禁偷偷的瞄了一眼大宗正,看来自己那时的一些言语感化了这位宗室首领。

    看到对方在这朝堂之上如此卖力的帮着自己,心想着看来自己在这朝堂和宗室之中又多了一个后盾。

    要知道这大宗正虽然不是朝堂重臣,但是对于皇室宗亲事务却有非常重要的发言权。

    大宗正对于皇子的教养和立储都有一定的作用。

    “正旦之日本就是众人同乐,既然有此建言,便请大宗正出题策问比试比试。”

    赵构似乎并没有被秦党众人的言论所左右,反而是给了韩世忠一个台阶下。

    好像他乐于见到赵瑗能够在这大朝会上出出风头的意思。

    对于官家这样的态度,赵瑗心中颇为疑惑不解。

    按照常理而言,以往赵构对于秦桧都是言听计从,更不会在朝堂之上驳其面子。

    然而现在的这般作态,委实有些不知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