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章 经久不息的年味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小时候过年的周期非常长,年味非常的浓郁,持续的也很久。一是要提前做好准备,,二是年味持续的更久。一般情况下,大家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年才算过完了,外出打工的人才会慢慢选择出行。在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在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团圆节日而奔忙着,村子里面喜欢热闹的成年人便会自发的组织社火队进行训练彩排,在我们村里,社火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年轻小伙子和10多岁的少年们,主要是练习打鼓、舞狮子;另一类是歌舞表演,挑一些小女孩学习民间小调,我们称之为“小唱”,为了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还会选两个扮丑角的男孩子表演一些搞笑诙谐的对唱。这两类一般都是分开练习,在腊月二十八、九会举行一到两次的合练彩排,安排好出场的顺序,一般都是锣鼓开道,舞狮登场,最后是“小唱”表演。

    大伯喜欢拉二胡,也是“小唱”的主要组织者之一,选人都是他亲自选,再叫几个拉板胡和吹笛子的人,就搭成了他们的板底,每天在大伯家里练习,我和我的发小们个人长的太高,不符合他们选择丑角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我们都没有那种让人一看就忍俊不禁的喜感。所以我们后面参加了两年的舞狮表演。

    舞狮表演是个力气活。我们老家的舞狮源于北狮,狮子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护腿和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我们的舞狮为“文狮”流派,以逗为主,鼓点威武豪壮,有动有静,有紧有慢,动作以动物本能动作为主,模仿猫科类戏耍动作。表演时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后来我们的狮舞也揉进武术、杂技中的动作,如叠立、上高凳、爬杆等。狮舞鼓点火爆、热烈、欢快,以快节奏为主,鼓催狮动,狮随鼓动,时而让人惊心动魄,时而叫人目瞪口呆,时而让人欢呼喝彩。因为我个高,就只有顶狮头,顶狮头更是个大力气活,要用双手不停地晃动狮头,和着鼓点和领狮人的引导,一场表演至少5分钟,如果做个全套的动作,大概需要10多分钟,这对于我们的臂力要求很高,如果臂力不足的话,很难整套表演下来。所以我们每次要连续训练很多天,每天都练得人双臂酸软,不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一般我们的社会队要在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把全村100多户人家走个遍,这几天,一般都不会去走亲访友,面带欢快的笑容专心的迎接社火队的表演,把快乐和喜气迎进家门。

    这是我们村里的表演。等到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县上会举办盛大的元宵节系列活动,元宵节高台进城表演是我们县春节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晚上会在县城剧院举办猜灯谜等庆祝活动,那个时候的我们,会结伴早上到县城看高台,晚上参加完猜灯谜等活动后才回家,回家后一般都是大半夜了,不过我们却乐此不疲。

    在这里,介绍一下我们的传统高台:以人抬为主,因而称高抬。用钢筋水泥墩或预制块为基座,开始由人抬后来改为车载。制作时,依特定故事情节,固定支架,使演员在支架上呈现不同姿态。高台外表用手工制作的假山花草装饰,上面由彩纸剪集而成动物图案,尤以当年生肖像最为突出。高台剧中人物由4岁左右的儿童来扮演,无论在哪里演出,家长都要对孩子进行化妆,穿上准备好的服装,由车辆装载慢慢移动演出。演出时,前面有呐喊助威的高跷队、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彩车等,显示出一派欢乐祥和、安定向上的景象,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踩高跷也是一个民间传统民俗活动。踩高跷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踩高跷我们那里又叫“高拐子”。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有的表演惊险刺激,特别吸引观众的眼球。

    元宵节这天,县城主街道上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翘首以盼。一般情况下,参加元宵节社火表演的队伍提前一天在县城集合,按照既定的路线,早上8点左右就开始从县城某个方位(每年的方位不同)出发,浩浩荡荡的向县城中央——县委县政府广场涌去,为什么要用涌字呢,是因为社火队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参观,边参观边点评。确实,特别是高台上的小朋友,四岁左右,从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化妆,化完妆上厕所、吃点东西就被绑在5、6米高的钢筋架子上,保持那个姿势待一天,等全部活动结束后才能下来,这种要求对成人来说很少有人能做到,更不要说这些四岁左右的小朋友了,真的让大家感慨。还有踩高跷的,他们都是一些庄稼汉,只有到了腊月农闲了,才聚集到一起练习,要脚踩木高跷走一天,没有时间和地点休息,一边走一边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譬如说鲤鱼打挺、前空翻什么的,引来阵阵尖叫声和欢呼声,尖叫声中夹杂着对他们的担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干什么,要干好干出色,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心血,周而复始的长期练习,甚至是非常惨痛的代价。

    到了县委县政府广场,所有参加巡游的社火队都要把自己的节目进行表演。这时候,来自全县各地的社火队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拿手绝活表演一番,观众们掌声雷动,喊声震天。随着后面主持人对所有参加元宵节巡游的社火队的表演进行排名,并由县上领导将代表着最高荣誉的红绸、牌匾等奖品颁发给获奖队伍时,现场的气氛达到高潮,锣鼓喧天,欢呼声、掌声经久不息,浓浓的年味也逐渐散去,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让我们和西北歌手张尕怂的《啥都好》来感受一下我们西北农村浓浓的年味:哎呀,我的嘴巴笨,我的红包小,贴上了年画咱把秧歌跳,身体爱情事业嘛啥都好,一步两步跳出个步步高;哎呀,我的梦想宽,我的酒量小,可拉了勾的说话你要记牢,你我他 一个都不能少,一十百千亿万万啥都好。